本文以多家出口企业及时获得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赔付的案例为例,刍议中国信保在国内卖方遭遇海外知名买家破产情况时,及时向企业进行赔付,化解收汇风险的重要作用。
2017年初,江苏出口企业A公司向德国买方B公司出运1票电动工具,货物金额USD19,750.00,合同约定支付条件为见提单复印件付款,货物到港前付清全部货款。货物于2017年4月29日运出,5月25日A公司接到通知B公司正在申请破产,已无力支付本案项下的货款。A公司随即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其他买方,希望可以通过转卖的方式减少损失,但因产品本体及包装上印有B公司LOGO,导致各路新买方都望而却步。眼看着货物到港无人认领,滞港费仓储费日益增加,而B公司的破产清算工作尚不知何时才能开始。对于A公司这样的小微企业而言,近2万美元的货款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好在,A公司的老板有着强烈的风险管控意识,从2012年起即投保中国信保,至今已有六年的合作历史,所以在第一时间他走进了中国信保。
根据A公司的反馈,本案项下的货物已到港,但A公司为了控制风险,一直控制着货权。中国信保第一时间委托海外渠道介入调查,买方B公司于2017年5月23日进入预破产程序,预计8月份进入正式破产程序。破产管理人表示买方将不再经营,也不再提取滞港货物。考虑到减损的可能性,中国信保通过海外渠道寻找潜在新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努力下,海外渠道寻找到新买方C公司愿意以15%的价格接收本案项下货物,而运费和滞港费也均由新买方承担。案件发生后,中国信保也在第一时间将赔付通知书送至A公司的手中,与此同时,中国信保得知新买方已提取本案项下的货物,并将转卖款项支付至渠道账户。至此,这宗知名买方破产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A公司向中国信保通报损失后,随之D公司、E公司和F公司也向中国信保通报损失,买方也均为德国买方B公司。经了解,本案项下买方B公司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最大电子商务公司之一,旗下拥有众多的子品牌,涉及各种不同的领域。该公司在短短的十年中,销售额从开始的20万欧元跃增加至9300万欧元,在中国国内拥有众多供应商。其破产消息传开后,至今已有20家企业向中国信保通报了损失,很多货物正在运输或者生产过程中,累计损失金额超过100万美元。如此看来,欧债危机虽已过去8年有余,德国乃至欧洲的经济形势都在逐渐回暖,但欧债危机带给外贸企业的阴霾尚未完全褪去。
当今风云瞬息变幻,老客户、百年老店、品牌企业早已不是零风险的代名词。出口企业通过品牌效应、企业信誉来筛选交易对象尚可,但如果因品牌和信誉而丧失风险意识那就万万不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都是老生常谈。如何做到在贸易过程中提高自身警觉性,中国信保给您支几招:一是签订书面合同并留有双方签字盖章,保障企业自身利益;二是保留全套货运单据,留有买方收货证明,确保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成立;三是约定定金或预付款的支付方式,帮助中国信保核实债权。如果出口企业遇到买方破产,货物已到港或仍在运输途中,切莫惊慌,核实清楚破产信息真实性,努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进行减损,或者可以选择向中国信保通报损失,利用其在全世界的渠道资源帮助企业寻找新买方或其他减损方式,尽最大的努力保障企业的切身利益。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