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受国际经济低迷因素影响,出口企业所面临的买方风险不断上升,而小微企业由于海外贸易经验不足、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较弱、交易对手处于强势地位等短板,买方拒收风险的发生更为频繁。本期信保说案将围绕小微企业遭遇买方拒收风险时应如何应对展开案例讨论。
一、基本案情
2015年12月31日,四川省某出口企业A公司,与阿尔及利亚买方B公司订立销售合同,出口一批纺织纱线,约定支付方式D/P即期。在收到买方B支付的预付款后,A公司于2016年5月向买方发出货物,发票金额约4万美元。货物于2016年7月1日到港后,A公司多次催促B公司付款赎单未果,导致货物滞留当地港口,并产生港杂费用约2000美元。A公司见状,遂向中国信保提出索赔,同时就后续货物如何处置寻求支持和帮助。
二、案件处理
在获悉A公司的出险信息后,中国信保立即展开对案件的调查审理工作。结合A公司对案件进展的反馈以及过往处理类似案件的经验,中国信保迅速确定了以“减”、“追”、“赔”为原则的工作思路。
首先,考虑到涉案货物仍然滞留港口且不断产生滞港费用的实际情况,为最大程度减少A公司损失,维护出口企业自身的利益,中国信保立即介入与A公司共同寻求货物处理解决方案,通过对退运、转卖、折价、放货等不同货物处理方式的分析评估,最终协助A公司确定了最优的货物处理方案。
其次,为尽快帮助A公司挽回损失,中国信保立即开展对买方B公司的调查追讨工作。期间,中国信保通过多种途径联系B公司,了解拒收原因并策略性地向其陈述了拒收货物的相关后果,多措并举进行施压。B公司随后以书面形式向中国信保承诺将尽快支付货款。
在积极向买家追偿的同时,中国信保秉承“追偿先行、理赔保驾”的理念,有序推动本案的核赔工作:通过对买方及承运人的调查以及对A公司索赔材料的梳理,在A公司迟迟未能收到货款的情况下,中国信保认为买方B公司存在一定信用问题,给A公司造成的相关损失属于中国信保保险责任,拟根据保单约定对A公司相关损失进行赔付。
最终,在中国信保向A公司办理赔付手续期间,买方迫于中国信保和A公司的不断催收施压,于2016年10月向A公司全额支付了货款,并承担了货物滞港期间产生的港杂费用,A公司的损失风险得到了圆满化解。
三、信保建议
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出口规模小、在国际贸易中“话语权”弱、货物处理经验不足,遭遇拒收风险后往往受制于买方或怠于维护自身权利,从而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权益。为此,中国信保提出以下建议:
1.冷静分析拒收原因,合理选择减损方案。从近几年中国信保案件处理的经验来看,买方拒收日渐成为出口企业普遍面临的风险。在遇到买方拒收时,出口企业既需保持镇定,冷静客观分析买方拒绝提取货物的深层次原因,切忌轻易向买方妥协退让,以免授人以柄;又需积极应对,结合对买方拒收原因的判断,主动寻求货物处理,减少甚至避免额外损失。正如本案,一“静”一“动”,方能将损失降至最低。
2.借力信保多措并举,有效化解可能损失。回顾本案的处理过程,风险发生后,A公司一方面在中国信保协助下寻求货物处理,积极向买方催收货款;另一方面借助中国信保在海外的影响力,持续向买方施压,最终迫使买方还款,避免了损失。实践证明,借助中国信保的渠道优势和专业背景是出口商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效减损、稳健经营的理性选择。